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 古典诗词

师资队伍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方阵 >> 正文
​袁盛勇
更新时间:2018-09-13 08:12:47

一、个人简介
        袁盛勇(1970—  ),男,汉族,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梁实秋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延安文艺研究年鉴》主编等。
        邮箱:15334507945@163.com

        通讯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710119


二、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5年9月—1998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8年7月—2001年8月,广东嘉应大学(现嘉应学院)中文系任教,讲师。
        2001年9月—2004年6 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导师为吴立昌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4年2月—2009年6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2005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006年起任学校低职高聘教授;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08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
        2004年9月—2008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义教授。
        2009年7月—2017年4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
        2010年起任三级教授;2012年起任文学院职称评审专家组副组长,重庆师大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4月增列为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至今,受聘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
 
三、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CSSCI)
        1.《论延安文学观念中悲喜剧意识的嬗变》,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2.《延安文学及延安文学研究刍议》,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中国文学年鉴2006年卷》收录。
        3.《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时期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载《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全文转载,并上封面重点篇目;2008年该文被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材《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上)》(北京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收录。
        4.《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并上封面重点篇目。
 
       5.《读<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阐释>》,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6.《回到复杂而完整的鲁迅》,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
        7.《论周扬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构成》,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
        8.《评<20>》, 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9.《“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论点摘编。
        10.《延安文人视域中的“民间艺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转载。
        11.《集体创作与后期延安文艺戏剧作品的形成》,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12.《论后期延安文艺批评与监督机制的形成》,载《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13.《论后期延安文学中的“语言”》,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14.《真实而脆弱的灵魂——论丁玲延安时期话语实践的嬗变及其复杂性》,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
        15.《重新理解延安文学》,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
        16.《绝对忠诚和服从的“小兵”——许广平、冯雪峰对鲁迅形象的塑造》,载《文艺争鸣》2013年第7期。
        17.《鲁迅思想的遗憾——从他与周扬的根本分歧谈起》,载《文艺争鸣》2012年第11期。
        18.《< 讲话>的边界和核心》,载《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
        19.《延安时期文人心态的形成》,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20.《延安文学观念中的文学和政治》,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21.《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论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批评》,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1期。
        22.《未曾落定的言说与存在——读阿来小说》,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
        23.《在经典性和历史性之间的鲁迅研究——以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为中心》,载《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9期。
        24.《萌发与沉落:自我意识与鲁迅小说中的死亡》,载《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9期。
        25.《延安时期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诞生》,载《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26.《“感悟”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论基础》,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
        27.《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上、下)》,《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3期连载。
        28.《论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上、下)》,《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9-10期连载。
        29.《九十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玄学化倾向》,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0.《国民性批判的困惑》,载《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0期。
        31.《全球化状态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主体的建构》,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
        32.《政治性: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载《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
        33.《实效至上 科学精神与理想人性——20世纪初期鲁迅对于科学思想的认识》,载《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9期转载。
        34.《< 白鹿原>:回归传统的平庸》,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转载。
        35.《< 离婚>的叙事分析及其文化意蕴》,载《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5期。 
        36.《论周文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构成》,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37.《〈梦之谷〉:一部成功与失败交织之作》,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8.《重构现代中国学术方法》,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39.《抵达历史和文化的深层》,载《南方文坛》2011年第4期;

       40.《民族主义:前期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载《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41.《平实中含蕴了真精神》,载《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2期;
        42.《论十七年文学中的理想主义情怀》,载《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3.《鲁迅的“沉沦”——论鲁迅言与思的不一致乃至背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44.《< 丁玲传>的求真和创新》,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
        45.《评< 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2期。
        46.《延安文学研究的还原性特征》,载《文艺争鸣》2015年第9期。
        47.《作为问题存在的“左联”》, 载《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
        48.《重识新疆文学及其当代意义》,载《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3期。
        49.《土改运动的心灵史诗和复杂书写》,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第2辑。
        50.《对延安文艺的重新认知》,载《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
        51.《“鲁迅现象”的历史性和当代性》,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2期。
        52.《再论对延安文艺进行重新认知》,载《河北学刊》2017年第6期。
        53.《鲁迅精神和我们的文学传统》(与张江、孙郁等合著),载《人民日报》2016年11月4日。

       54.《鲁迅后期苏联观的重识》,载《东岳论丛》2018年第7期。


       (二)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延安文学的形式变革研究》,2015年度,项目号15BZW129,主持,在研。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之子课题“陕甘宁文艺研究资料整理与汇编(1949—2020)”,2016年度,项目号16ZDA187,主持,在研。
        3.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毛泽东时代鲁迅的接受和传播研究》,2010年度,项目号10YJA751104,主持,已结项。
        4.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鲁迅在毛泽东时代的接受和传播研究》,2010年度,项目号2010ZDWX10,主持,已结项。
        5.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形成及其流变研究》,2006年度,项目号06JHQYB0017,主持,已结项。
        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文学流变论》,2005年度,项目号2005037096,已结项。

       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研究》,2018年度,项目号18ZDA280,主持,在研。


       (三)著作
        1.《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独著,22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7月。
        2.《历史的召唤: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形成》,独著,25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
        3.《通向现代文学的本来》,独著,35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8月。
        4.《当代鲁迅现象研究》,独著,29万字,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5.《还原与重构——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在崛起》,主编,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
        6.《聚焦二十世纪——周大新< 第二十幕>评论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中国现代文论选》,21世纪高校教材,参编(陈思和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8.《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37-1949)》,副主编(钱理群.陈子善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9.《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2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10.《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
        11.《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4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四)主要获奖情况
        1.《“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论文),独立,2012年获第三届王瑶学术奖。
        2.《延安文学研究》(系列论文),独立,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3.《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论文),独立,2006年获浙江省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时期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论文),独立,2008年获浙江省第二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