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王嘉军教授做客我院“长安学术讲座”:别于存在:以列维纳斯的思想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量:   分享到:

 

(通讯员:焦雨桐)56日,我院第568期“长安学术讲座”在长安校区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王嘉军教授以“别于存在:以列维纳斯的思想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为题开讲。本次讲座由我院赵文教授主持,与谈嘉宾包括我院裴亚莉教授、张颖副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毕晓副教授和我院李雪老师、田延老师。

王嘉军教授对小荷尔拜因的画作分析入手,探讨“别于存在”的伦理观与自然、经济学法则的矛盾。他指出,梅诗金公爵的爱与给予超越世俗补偿法则,但未带来圆满结局,暗示其理想难在现实中落地。按列维纳斯概念,伦理事件发生那一刻,主体与他者面对面的时间是事件性的,人物只能无条件为他者负责,无法预知后果。

王嘉军教授还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根除惯性”的主题,指出自然规律基于惯性前进,会淹没人的超越性。列维纳斯反对这种自然惯性,认为人更多委身于他人存在,超越自我保存的法则。这种对“惯性”的批判是对“作为自然的历史”的批判,强调每个当下对未来的审判与希望。《白痴》的结局虽远离乌托邦回归现实,但结尾不能成为审判小说伦理和信仰的唯一标准,这种伦理和信仰主要通过公爵的言行表现出来。最后,王嘉军教授指出列维纳斯用失眠来界定他伦理学中的“不安意识”,即主体时刻为他者承担责任的伦理意识。

与谈环节中,裴亚莉围绕讲座内容强调要坚定文学的立场。张颖副教授对比克里斯蒂娃与列维纳斯对同一画作的论述,称二者理论路径虽异,但都反对绝对理性,或存在交叉对话。毕晓教授通过马里翁展开探讨对肉身性与伦理性的讨论。李雪老师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通过“爱的给予”来描述通过自然本身到永恒的“时刻”。田延老师则结合情节,认为“别于存在”的爱是小说主线,指出伦理原则虽具乌托邦色彩,却为人类命运提供远景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