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澳门大学王思豪副教授做客长安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03     浏览量:   分享到:


6月27日上午,我院在文汇楼A409会议室举办第587期“长安学术讲座”,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王思豪副教授主讲“‘赋史’论——中国韵文之‘史’传统的新版图”,此次讲座由我院张锦辉教授主持,陈丽娟讲师与谈,刘彦青副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曹祎黎副研究员以及我院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思豪副教授首先进行了解题,在中国四大韵文中,诗、词、曲皆有“史”的提法,那么“赋史”论是否成立呢?对此王思豪副教授提出了中国赋学究竟有无“赋史”意识与认知问题、“赋法”与“诗史”“词史”观念存在怎样的关系、赋与经史有怎样的纠葛、“赋史”有什么样的叙写模式四个问题并逐一进行回答。“赋史”论不仅是一种新的阐释方法和重要批评话语,而且丰富并深化着文史关系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国韵文之“史”理论研究的体系性探讨,此为赋史论的一大价值。

与谈环节,陈丽娟老师认为王思豪副教授对赋史相关问题的探讨,掘发了新的学术生长点,绾合赋史说、诗史说乃至词史说、曲史说等诸多领域不仅是对中国赋学研究的推进,也是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丰富。同时,王思豪副教授对文献的分析与阐释也让我们看到,重要学术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要依赖稀见文献,很多史料其实被现当代学者忽略了,这也提醒我们重审传世文献经典文本

提问交流环节,王思豪副教授热情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最后张锦辉教授高度评价了本场讲座质量。他表示,王思豪副教授学术洞察力敏锐,视野开阔诗经到清代赋论,各种材料信手拈来,同时又不乏文本细读的精深。尤其是对“毕陈于诗”、“推见至隐”的解读,发现了寻常字眼背后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从而揭示了经、史层面的“诗史”、大传统“诗史”观的问题。这样的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