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可)2025年6月27日晚,由我院主办的明代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暨长安学术讲座第590期“县政的表现空间与文学的缘饰功能”顺利举办。讲座邀请河北大学文学院张德建教授作为主讲人,我院刘军华教授主持,陈刚副教授与谈,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研究院的百余名老师及同学在线参与,共同探讨明代文学的魅力。
张德建教授首先围绕县政实践,分析了四种文体的表现空间:一是公文,它是实际治理中的客观呈现。但明中期后,由于多由手书代笔,公文难以真实反映实际。二是政书,它的编订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政纪,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也不能看到真实的县政情况。四是别集中相关文体,有歌功颂德的目的,距离真实县政治理很远。其次,张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文体表现中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三重表达:一是理想化表达,强调儒家民本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但往往流于理想观念层面。二是意向式表达,主张塑造合乎儒家思想的官员形象,以及合乎政绩考核的官员形象。三是现实表达,聚焦于具体的现实治理问题,但受限于文体规范,多以隐晦方式呈现。接着,张教授剖析了文学的缘饰和文学建构县政表达空间的方式。“缘饰”是文学的基本功能,通常体现为正统化的思想表达与虚化的描写方式,但这也遮蔽了现实,导致县政治理状况难以辨明。随后,张教授指出文学建构县政表达空间的六种方式,为两端化思维及表达,强调为令之难,整体的批评态势和对具体县政的赞美态度,强烈的吏治批判,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建议,适上官与适小民之间的选择等。“缘饰”并非简单的真伪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需求的产物,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观照这一现象。
与谈环节,陈刚副教授提出缘饰现象并非仅存在于县政书写中,古代人物传记、史传等也有类似情况。同时,陈刚副教授就如何穿透“缘饰”看到真实以及不同文体“缘饰性”等问题展开思考,认为通过文体参照可呈现更立体的历史真实。
本次讲座通过层层递进的剖析,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缘饰”问题的理解,更为探究明清文学提供了重要思路。后续明代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还将陆续邀请学界权威专家,围绕明代文学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展开深度研讨。诚邀广大师生持续关注,共赴下一场学术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