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乔月)2025年6月29日晚,由我院主办的明代前沿系列讲座暨长安学术讲座第591期“‘叙议’与‘公私’:唐宋派记体文创作刍议”顺利举办。讲座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刘尊举教授作为主讲人,我院周广干副教授主持,何悦玲副教授、师海军教授与谈,来自全国各高校近100名师生在线参与。
讲座伊始,刘尊举教授援引叶晔教授做讲座时提到的“显微”理念,认为对于明代文学史、流派、具体创作现象的认知,本身就是一个显微的途径。刘教授从唐宋派的认知问题和记体文的弹性空间两个方面介绍了本次讲座论题的缘起,并以叙事与议论、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两对观察视角对题目进行了介绍。讲座期间,刘教授主要将唐宋派诸家记体文创作分为三部分进行讲解,并通过文本细读展开具体分析:第一部分为公共空间以官方色彩为主的“政事记”,如学记、建造记、题名记、赈灾记、善政碑记;第二部分为公共空间以民间色彩为主的庙宇记和祠堂记;第三部分为私人化空间的记体文,如亭台楼阁记(包括居所、书斋、亭台、园林)、墓记等。刘教授指出,政事记在王慎中、唐顺之的记体文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的记体文大都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且多涉及公共性话题。这类文章的成败,大体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议论文字能否有所发明,二是叙事和议论之间是否有密切的关联。他强调,考察记体文创作一方面可以对记体文有更精准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体的写作发现文学思潮转换的痕迹。最后启示在场师生:真正有生命力的文章,终究要以打动人心为目的,或足够深刻,或足够细腻,或涉及重大话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交流环节,何悦玲副教授与师海军教授一致对刘尊举教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何悦玲副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并提到刘尊举教授的讲座对核心关键词的抓取十分恰当,讲述的思路对在场师生学术研究和逻辑思维训练有很大启发作用,尤其是对研究生撰写论文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至此,我院明代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圆满落幕。回望这一程前沿探索的学术旅程,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共同期待由我院主办的第九次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期待在古城墙下,海内外青年才俊汇聚一堂,以文献为舟、以思辨为桨,承续学脉,激扬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