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写作范式”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5     浏览量:

(通讯员:岳湘凡)20251018日,我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的“写作范式”专题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写作范式”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我院副院长赵文教授主持,院长李跃力教授和项目首席专家、我院李西建教授分别致辞。李跃力对课题组前期取得的扎实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李西建系统梳理了项目自立项以来的进展,明确指出项目研究已从文献的整理和汇编阶段,转入到深化理论建构与探讨“写作范式”的关键转型期,为课题组的后续工作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主题报告环节,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以“文学制度史的可能性”为题,深入剖析了文学制度史研究的独特价值与方法论意义,同时也探讨了其在处理审美性与历史线索关系时所面临的内在困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冯宪光教授在评议中强调,研究必须准确把握百年党史中文艺制度的总体结构与核心主旨,他特别指出应关注制度的文化属性,并从文艺概念、机构设置、经典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具体考察。

上午的写作样章汇报环节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的早期探索阶段。西北大学文学院李立副教授作为子项目一负责人,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形成的复杂内外动因及其在各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与理论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路嘉玮博士后代表第二子课题,重点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制度的演进逻辑,特别是统一战线、知识分子政策等内外机制的组织与实践。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白烨研究员强调,研究早期制度必须回归历史现场,避免“强制阐释”,并主张“人民性”应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西南大学王本朝教授补充提出,应关注制度的功能性起源,并建议将出版、传播等环节纳入机制研究范畴。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寇鹏程教授则从整体协调性出发,强调了总论与分论、各历史阶段内容详略衔接的重要性。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刚教授从党史宏阔视角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遵循,并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审视制度变迁。

下午的写作样章汇报围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及新时代展开。西南大学寇鹏程教授详细介绍了第三子课题以“文艺会议制度”为样章的结构设计,并探讨了如何处理“十七年”时期文艺运动与苏联影响等复杂议题。山东大学文学院邵部副教授汇报了第四子课题的思路,强调以“市场化”与“全球化”为关键视角,通过描绘新时期文艺现象与党的制度调适,呈现制度转型特点。我院副院长赵文教授汇报了第五子课题的宏观框架,侧重于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层面,阐释新时代文艺制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化成就。评议环节,四川大学冯宪光教授再次强调研究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总体治国方略中把握制度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白烨研究员提出了诸多具体建议,包括突出第二次文代会的特殊性、审慎处理历史叙述、强化南巡讲话意义等,并指出部分样章需增强学术性。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建议各子课题需进一步统一写作体例,并凸显文艺制度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间的关联。西安音乐学院王刚教授提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统摄百年制度史,强化“党的领导制度”核心地位,并平衡宏观表述与历史细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徐军义教授从历史制度学宏观视角,强调了文艺制度建设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民族复兴。我院谢欣然副教授则聚焦于制度的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指出创新源于解决具体文艺现实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编辑梁菲从出版实践角度,分析了课题成果在未来送审环节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时间压力,并代表出版社郑重承诺将全力做好配合与保障工作。会议总结阶段,李西建教授系统回顾了各子课题样章的亮点与不足,部署了全面展开写作、适时召开统稿会等下一步重点工作,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凝聚共识、协同攻关,确保项目按期产出高质量成果,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本次研讨会学术氛围浓厚,有效厘清了“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的写作范式关键问题,凝聚了学术共识,为项目的最终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场1

大合照